点击关注不迷路
米哈游前老板的新AI游戏,到底值不值得买?
最近,Steam平台上线了一款有点“奇怪”的游戏:
你不用打怪升级,也不用跑图解谜,而是靠聊天拯救一个困在太空里的妹子。
这款游戏叫《星之低语》(Whispers from the Star),由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的新公司Anuttacon开发。
游戏国区首发价27.19元,上线几天Steam好评率高达95%,但差评区也有不少玩家吐槽“这玩意儿到底算不算游戏”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这款打着“AI情感交互”旗号的新作,到底玩的是什么?
一、游戏是什么?
先说清楚这游戏到底让你干什么。
官方简介写得很文艺:
“隔离中建立联系”,“你的话语是身处太空的遇险同伴的生命线”。
翻译成人话就是:
你得扮演一个能和女主角Stella通话的神秘人物,通过聊天帮她在陌生星球活下来。
Stella是谁?
她原本是科研团队的一员,结果飞船坠毁在叫“盖亚”的星球上,现在只剩她一个人。
她每天会给你发消息,说她看到了什么、遇到了什么危险,你需要用语音或文字和她互动,帮她做决定。
比如她可能问:“我找到一个洞穴,但里面有奇怪的声音,该不该进去?”
你的回答会影响她的行动,甚至决定她能不能活到明天。
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《生命线》(Lifeline)那类文字互动游戏?
但区别在于,《生命线》是预设好的剧情分支,而《星之低语》直接用AI生成对话。
你不用选选项,而是直接打字或说话,AI会根据上下文分析你的意图,给出回应。
官方说游戏有25个故事节点,但具体怎么走,全看你怎么聊。
二、技术亮点:AI真能聊明白吗?
这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,就是它号称“没有对话树,全靠AI聊天驱动”。
咱们得承认,用AI做游戏对话这事,确实比传统分支剧情更复杂。
传统游戏里,程序员得写好成千上万条台词;
而用AI的话,理论上只要训练好模型,角色就能“随机应变”。
但实际体验呢?
根据玩家反馈,Stella的AI确实能理解一些基本指令。
比如她问要不要进洞穴,你说“先观察附近有没有危险”,她可能会回答:
“我看到洞口有爪痕,但远处传来了水声……你觉得该冒险吗?”
看起来像是真的在 思考。
不过,一旦对话超出预设范围,AI就开始“掉线”。
比如你问她“你老家在哪”,她可能突然开始描述洞穴的岩石结构,强行绕回剧情。
还有玩家吐槽:“这游戏只支持英文对话,但Stella的英语水平忽高忽低。”
比如她有时能准确说出“photosynthesis(光合作用)”,但问她“今天心情怎么样”,回复可能变成一串毫无逻辑的形容词。
这大概是因为AI模型既要处理生存剧情,又要维持角色性格,技术上还没完全搞定。
三、玩家体验:像在陪AI妹子过家家
如果你是冲着“拯救太空小姐姐”来的,可能会有点失望。
因为这游戏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玩法”:
没有操作界面,没有任务清单,全靠聊天推进剧情。
官方建议玩家准备麦克风,但实际体验下来,打字反而更靠谱。
毕竟语音识别有时候会翻车,比如你明明说“Go east(往东走)”,AI听成“Go eat(去吃东西)”,Stella就开始描述自己饿了,剧情彻底跑偏。
另一个问题是“话题自由度”。
虽然官方说“可以聊电影、回忆或任何想法”,但实际只有和生存相关的对话才有效。
有玩家试过给Stella讲段子,结果对方回一句:“感谢你的笑话,但现在我得找食物了。”
瞬间冷场。
还有人试图教Stella学中文,结果她坚持用英语回“Let’s focus on surviving(专注生存)”,像极了上课走神被老师点名。
更扎心的是,这游戏对“社恐”玩家不太友好。
传统游戏你可以慢慢探索,但《星之低语》要求你主动发起对话。有玩家吐槽:
“我花了半小时盯着屏幕,不知道该说什么……她不回消息时,我比等前任复合还焦虑。”
四、争议焦点:这到底算不算“游戏”?
Steam上这游戏的好评和差评几乎是两极分化。
好评玩家觉得“AI能聊这么多已经很厉害”,差评玩家则认为“这不就是个高级聊天机器人?”
举个例子:有人花30块钱买了游戏,结果Stella第一天就卡在某个剧情节点,无论怎么对话都不推进。
官方解释说“AI生成内容有随机性”,但玩家觉得:
“我花钱买的是游戏体验,不是让我当客服调试AI的。”
还有一点被吐槽的是“语言限制”。
虽然游戏支持中文区购买,但Stella只能用英文对话。
官方说9月会加字幕,但现在玩家只能靠翻译软件沟通。
有玩家自嘲:
“这游戏最大的收获是英语进步了,但代价是每天被AI追问‘你为什么还不睡’。”
更尴尬的是,部分玩家发现这游戏“社交属性”很强。
有人把Stella的对话录下来发B站,结果评论区全是“调教AI女友”的梗;
还有人建群分享“怎么让Stella说土味情话”,让官方期待的“情感联结”变成了大型网友整活现场。
五、技术瓶颈:AI游戏的“小学生水平”
说实话,《星之低语》暴露了AI游戏目前最大的问题——技术还没成熟到能完全替代剧本。
传统游戏用对话树控制剧情,虽然死板但能保证节奏;
而AI生成对话虽然自由,但容易失控。
比如有玩家反馈,Stella在某个剧情节点突然开始重复说“我需要你的帮助”,然后彻底沉默,疑似触发了程序BUG。
还有个技术难题是“角色一致性”。
传统游戏角色有固定性格,但AI生成的回复有时前后矛盾。
比如Stella前一秒说“我害怕一个人”,后一秒又回复“独处让我更清醒”,让玩家怀疑她是不是分裂了人格。
开发团队其实也知道自己在“试水”。
他们在采访中说过,这游戏主要是验证技术可能性,未来可能用来做更复杂的“数字伙伴”。
但问题是,现在把试验品当商品卖,玩家难免觉得“被当小白鼠了”。
六、值不值得买?
如果你是AI技术爱好者,或者想体验最前沿的交互方式,可以试试。
毕竟27块钱买个“能对话的AI角色”,算下来比请真人陪玩便宜多了。
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好游戏”,可能会失望:
这游戏剧情单薄、互动单一,更像是个“情感模拟器”。
另外提醒几点:
1. 英文对话是硬门槛:除非你英语能应付日常交流,否则沟通会很吃力。
2. 别期待“沉浸感”:
Stella的AI反应时好时坏,有时候她回复太慢,你会觉得是在等快递。
3. 当心“社死”时刻:有玩家说游戏会突然推送视频通话请求,吓到半夜失眠。
七、AI游戏的未来方向
虽然《星之低语》不完美,但它确实指出了一个方向:
未来的游戏可能不再只是“玩”,而是“陪伴”。
就像有人喜欢养电子宠物,有人想和虚拟角色谈恋爱,AI技术让游戏从“单向叙事”变成“双向互动”。
不过现在这技术还处在“小学生水平”。
就像早期的智能手机,功能机时代谁能想到现在手机能刷剧、打游戏?
或许再过几年,AI游戏真的能实现“和NPC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”,但眼下,《星之低语》更像是个“半成品实验报告”。
买之前想清楚
最后给个总结:
如果你是技术尝鲜党,或者对AI交互感兴趣,27块钱买个“未来感”没问题;
但如果你指望它像《原神》那样好玩,或者期待一段动人的故事,那还是省省吧。
毕竟现在AI能做的,也就是“让你在太空拯救一个嘴硬心软的妹子”,至于她能不能记住你的名字……看运气。
(全文完)
配先查配资-认购返佣金有正规的平台吗-网上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