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来源:《清史稿》、《荣禄传》、《袁世凯传》、《中国近代军事史》等史料,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深秋的一个夜晚,紫禁城内灯火通明。
军机大臣荣禄手持一份密折,神色凝重地在书房里踱步。
这份奏折的内容,将会影响整个大清朝的命运走向。
折子上写着几行字:袁世凯此人才干过人,但野心勃勃,练兵之时多有异动,臣以为此人不可不防...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向来以知人善任著称的荣禄,会对自己一手提拔的袁世凯如此警觉?而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期间,又做了什么让这位军机大臣如此不安?
这个故事,要从甲午战败后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说起。
【一】甲午惨败,帝国觉醒
甲午一战,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大清朝的"同光中兴"美梦彻底破碎。
马关条约签订后,举国上下一片哀鸿,士大夫们这才意识到,原来那些洋枪洋炮,并不只是"奇技淫巧"。
慈禧太后虽然保守,但也不是傻子。
眼看着日本这个"蕞尔小国"都能把大清打得找不着北,她心里清楚得很:不改革,这江山怕是要完蛋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荣禄站了出来。
作为慈禧的心腹重臣,荣禄深知太后的心思。
他主动请缨,要在天津小站练一支新军,用西法训练,配备洋枪洋炮。
可是练兵这事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找谁来当这个练兵的主官呢?荣禄想来想去,最后把目光落在了袁世凯身上。
这个选择,看起来很合理。
袁世凯当时才36岁,年富力强,而且在朝鲜待过多年,对西方军事有一定了解。
更重要的是,他是淮军出身,根正苗红,应该靠得住。
【二】袁世凯受命,小站练兵启幕
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12月,袁世凯正式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。
这个任命,改变了他的一生,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。
小站其实就是津浦铁路上的一个小站点,四周都是一片平坦的农田。
袁世凯到这里一看,心想这地方倒是练兵的好地方,地势开阔,交通便利。
袁世凯接手的,是原来胡燏棻训练的定武军残部,总共也就4000多人。
这些兵痞子平时散漫惯了,一看来了个新官,都想看看这个戴眼镜的文官能耍出什么花样。
袁世凯可不是好惹的主。
他一到小站,就立下了规矩:所有官兵,无论出身,一律重新考核;不合格的,立马滚蛋;合格的,按能力提拔。
这招厉害了。
那些靠关系混日子的军官,一下子傻了眼。
而那些有真本事的基层军官,则看到了出头的机会。
袁世凯还做了一件更绝的事:他把德国、日本的军事教练都请了过来,让这些洋教练负责训练。
同时,他自己也天天泡在训练场上,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。
【三】新军初成,声名鹊起
短短几个月时间,小站的这支军队就焕然一新。
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,队列整齐,枪法精准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这支军队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火炮。
消息传到北京,朝廷上下都很震惊。
荣禄亲自到小站视察,看到眼前这支军队,心情复杂得很。
一方面,他为自己慧眼识人而自豪;另一方面,他也隐隐感到一丝不安。
这支军队太像样了,太现代化了,简直跟以前的八旗绿营判若两军。
更让荣禄在意的是,这些士兵看袁世凯的眼神,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忠诚,是他在别的军队里从未见过的。
袁世凯在小站期间,还做了一件事:他大力提拔有才干的年轻军官。
段祺瑞、冯国璋、王士珍等人,都是在这个时候被他发现和重用的。
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,时人称为"北洋三杰"。
【四】荣禄的警觉
就在小站新军声名鹊起的时候,荣禄开始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。
首先是袁世凯的行为。
这个人练兵是很认真,但他好像有点太认真了。
别的大臣练兵,无非是走走过场,应付差事。
可袁世凯不一样,他是真的想把这支军队练成精兵。
更让荣禄不安的是,袁世凯在小站期间,经常接见一些来历不明的人。
这些人有的是洋人,有的是商人,还有的是别省的官员。
他们来小站干什么?谁也不知道。
有一次,荣禄的心腹向他汇报了一件事:袁世凯私下里跟一些军官说过,现在的朝廷太腐败了,只有练出一支强军,才能救国救民。
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仔细一想,就有问题了。
一个臣子,凭什么对朝廷指手画脚?这不是僭越是什么?
荣禄是个老谋深算的人,他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袁世凯这是要干什么?难道他想..."
【五】暗中监视,真相浮出水面
荣禄不动声色,暗中派了几个心腹到小站,名义上是协助练兵,实际上是监视袁世凯的一举一动。
这一监视不要紧,发现的问题更严重了。
袁世凯在小站期间,不仅仅是在练兵,他还在做一件更大的事:他在培养自己的班底,建立自己的势力网络。
那些被他提拔的年轻军官,对他简直是言听计从,甚至把他当成了再生父母。
而袁世凯也确实对这些人关怀备至,不仅在军中提拔他们,还帮他们解决家庭困难,甚至资助他们的子女读书。
这样一来,这些军官对袁世凯的忠诚,甚至超过了对朝廷的忠诚。
更让荣禄震惊的是,袁世凯还在暗中联络其他地方的实力派人物。
他通过各种渠道,与张之洞、刘坤一等封疆大吏保持联系,甚至还派人到南方,与一些维新派人士接触。
【六】密折上奏,预言成真
掌握了这些情况后,荣禄坐不住了。
他连夜写了一份密折,直接呈给慈禧太后。
在这份密折中,荣禄详细汇报了袁世凯在小站的所作所为,并且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担忧:"袁世凯此人确有练兵之才,但其野心勃勃,多有异动。
其在小站期间,广结党羽,收买人心,俨然有拥兵自重之势。
臣以为此人不可不防,否则恐成后患。"
慈禧看了这份密折,也很震惊。
她没想到,自己看重的这员大将,竟然有这样的心思。
不过,慈禧毕竟是个政治老手。
她没有立刻处置袁世凯,而是采取了更高明的手段:明升暗降。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袁世凯被调离小站,升任工部右侍郎。
名义上是升官了,实际上是被解除了兵权。
【七】历史的验证
荣禄的担心是对的吗?历史给出了答案。
1911年,武昌起义爆发,清朝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。
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已经去世,摄政王载沣当政。
面对革命党的冲击,清朝廷想起了袁世凯,希望他能带兵平叛。
袁世凯确实带兵南下了,但他没有帮清朝廷镇压革命,而是逼迫末代皇帝溥仪退位,自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。
这一切,都在荣禄当年的预料之中。
可惜的是,荣禄早在1903年就去世了,没能看到自己预言的应验。
回过头来看,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期间的所作所为,确实为他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
那些他在小站培养的军官,后来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。
北洋军阀的势力网络,其实就是从小站开始建立的。
【八】历史的思考
袁世凯小站练兵这件事,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。
一方面,我们不得不承认,袁世凯确实是个军事天才。
他在小站练出的这支军队,确实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、最有战斗力的军队。
这支军队后来在镇压义和团、抵抗八国联军等战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另一方面,荣禄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。
袁世凯在练兵的同时,确实在培养自己的势力,为将来的政治野心做准备。
这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:在国家危亡的时刻,我们需要强人来拯救国家,但强人一旦拥有了力量,又如何保证他不会背叛国家?
这个问题,不仅在那个时代是个难题,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。
历史没有如果,但我们可以设想:如果荣禄当初更加坚决地阻止袁世凯,中国的历史会不会不一样?如果袁世凯没有在小站练兵的经历,他还能成为后来的"窃国大盗"吗?
这些问题,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。
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在乱世中,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。
荣禄当年的那句"此人不可不防",既是对袁世凯个人的评价,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洞察。
时至今日,当我们回望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,不禁感慨:乱世出英雄,但英雄也可能成为国家的灾难。
如何在需要强人的时候选择合适的人,又如何在强人崛起后约束他的权力,这或许是每个国家、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。
配先查配资-认购返佣金有正规的平台吗-网上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